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资讯中心 | 招生信息 | 国导培训 | 其他培训 | 精品师资 | 网上报名 | 在线交流 | 就业指南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专区
 
资讯中心
   通知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资讯中心 >> 导游那些事
   
《苏园六记》之四 蕉窗听雨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向有花木移情之说。“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这些植物,以其幽雅、挺拔和傲寒的特点,成为文人雅士们自况的品格。作为风雅之园的苏州园林,对园中植物的选择,便体现了园林主人的意趣与追求。但是,苏州园林又是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艺术的统一。作为理想的人居环境,苏州园林追求的是天人和一的境界,诸多的花木都是最能体现大自然生态环境的主体。因此,它在花木营造上,就绝不会简单从事,花木品种更没有仅限于梅、兰、竹、菊。事实上,古代造园家已将叠山、理水、园林建筑与栽花植木视为园林的四大要素。并以花木营造的独到创作,体现了人对自然的亲和。自然界的诸般品类,在这里巧妙融合。置身园林,你自会找到王籍的感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自然界的多样景色,在这里浑为一体。陶醉其中,你会产生晏殊的空灵:“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正因为视觉上有花遮柳护,听觉上有雨落残荷,嗅觉上有暗香浮动,感觉上才有心旷神怡。可以说若没有花木精神,便无所谓园林意境。
    苏州园林中的栽花植树,是自有章法的。象苍松、银杏等高大的树木,一棵有一棵的匠心。而如翠竹幽篁之类,则一丛有一丛的用意。上百年珍贵的古树,是古老生态的象征,是历史园林的标志,也是审美鉴赏的对象。在造园之初,若是已有古树在先,那么,造园家总是给它腾出相应的空间,使其成为园林一景。历史上的造园家,不但为后人留下了一棵棵古树,也留下了“雕梁易构,古树难成”的训条。在苏州园林里,生机蓬勃的植物,对于没有生命的建筑环境至关重要。正因为厅、廊、堂、榭的内外空间是依靠了植物的衬托,才显示了它与自然的呼应。所以,园林中的许多景点,便以植物的品种和寓意来命名。如拙政园的枇杷园,留园的花步小筑,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江南水量丰沛,温度、湿度都高,可以入园的植物也就品种繁多。据记载,在苏州园林中,树木、花卉和藤萝就有100余科,计250余种。品种虽多,但造园家于园林植物的具体配置,却是十分考究。他们注意植物的造型、色彩,尤其是人赋品格的特点,用以营造环境的情趣与景观的构图。这些植物,或富贵,或简淡,都渲染了深院幽庭的高雅气氛,或瓜棚豆架的田园情调。就连水面栽种的荷花,栽多栽少,栽与不栽,都是着意经营。拙政园占地70亩,三分之一的面积都是水,造园家便养殖了大片荷花。而占地只有9亩的网师园,为了保持碧水荡漾的开阔感,就没有栽种那些香远益清的红粉佳人。
    荷,一种多年生水生花卉,即可生长于旷野湖沼,又可植根芳园宅地。并以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中国的荷文化,包容了丰富的精神内容。文人说:“荷,出污泥而不染”,佛陀说:“人与莲没有两样,每人都有自己个别的先天条件.因为丰富的寓意,人们栽种了荷花,同时也栽种了自己。因为当时的园林主人,崇尚荷花的品质,荷花便成了一些园林的传统花卉。不过,主人们也爱别的花。象沧浪亭的兰花,留园的牡丹与芍药,早就远近有了名。只因拙政园是著名的山水之园,水生的荷花,便成了吴下名园花卉话题的首选。拙政园的荷花向来是一大景观,而与荷花相关连的建筑,竟早就造了许多处。芙蓉榭,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留听阁,藕香榭等等,串在一起,就像是一根节节相连、段段同体的藕。

(园林学者 钱怡)
    “荷花和我们苏州的缘分已经很长。在2500多年之前,我们的灵岩山上,苏州郊外的灵岩山上,吴王夫差建了一个馆娃宫,让越国的美女西施在那里住。娃,在我们苏州话里就是美女的代称。在馆娃宫里面有一个玩花池,这个遗址现在还在。从这个池塘的取名,我们可以看出,它种的荷花是用于观赏。然后到东晋的时候,就出现了缸荷,到明代的时候就出现了碗莲。这个碗莲首先出现,也是在我们苏州的庭院里面,流传了好几百年。到文革以前,我们苏州种碗莲的,一个有名的老先生叫卢彬士,他种的碗莲非常出色。当时我们苏州一个盆景专家,周瘦鹃先生,他家里的一个厅堂叫爱莲堂,这个堂上每年放的碗莲,就是卢彬士老先生送去的。但是文革开始,卢彬士老先生就下放到苏北去了,苏州呢,就没有人种碗莲了,一直就失踪了二、三十年。我们拙政园呢,现在已有碗莲的品种一百多个,缸荷的品种一百多个,塘荷还有八个品种,一共有三百多个品种。它已经成了我们苏州古典园林里,最大的一个荷花基地。”
    苏州的卢彬士老先生所莳弄的碗莲,以前叫钵莲。卢老先生特别重视养莲的器物,讲究要用精细的古碗来养植这种案头清供,碗莲从此得名。由于它是人见人爱的家庭花卉,多年流传吴地,影响遍及江浙。其实,这种别致的莲花栽培,古代就有。清代嘉庆时期,苏州的文人沈三白,即写了《浮生六记》的那位沈复,就曾经做过成功的实验。他是将莲籽磨薄了两头,然后装入蛋壳里,使抱窝的母鸡孵于翼下。待鸡雏们出壳的时候取出来,再埋入钵中之泥。这泥土也特别,它须是燕巢之泥并加以少许天门冬,即一种草药,捣烂、拌匀,再将莲籽置其中。然后灌以河水,晒以朝阳。莲株长成之际,花若酒杯,亭亭可爱。这似乎是一段闲笔,但是,我们却从中看到了,苏州人细腻精巧的性格与浓郁高雅的生活情趣。其实,碗莲的栽培与园林的建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苏州古典园  林不也正是以“小中见大,缩龙成寸”的手法,将自己融于天地之间的嘛。
    植物是融合园林建筑与自然空间的重要因素。室内陈花,案上插瓶,固然是一种手段,但还不如使各种花木探窗、翠色倚门更有生趣。为了达到这种效果,苏州园林的一些厅堂与轩廊之间,在建造的时候,便安排了若干天井。并配置花石,让人感到花石在建筑里,建筑在花石中,几无室内室外之分。说到欣赏园林植物与景色,一定要说到窗户。园林里的窗户,有空窗、漏窗、花窗之别,尤以漏窗为园林创作的点睛之笔。它们构思独到,图案纷呈,绝少同样,具有极强的实用性与装饰性,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而可以让人在室内也能构直接观赏园林景色的,便是一方方精美的花窗了。在中国古典诗文中,绿上窗纱,窗间竹影,窗前月下,这些词汇是出现频率极高的字眼。宋代,甚至还有一些将“窗”字直接作为自己字号的词人。如吴文英(梦窗),周密(草窗),就被人以“二窗”并称。本身是一种出于实用的窗户,因为在视觉上使人产生一种绘画感,所以,它往往成为一方赏心悦目的独特天地。而苏州园林的窗户,更是把这种审美的功能,作了艺术的提升。以园林的窗户为画框,你看不尽桃红柳绿的妩媚,看不尽烟锁重楼的迷朦,看不尽竹影梅风的爽朗,看不尽冰清玉洁的玲珑。
    透过漏窗,可以欣赏苏州园林在天时变化中的景色,但毕竟还要多少受到造园家当初的规范。苏州园林,在艺术欣赏上最大的特点是移步换景。可以说,以不同的欣赏角度,在不同的欣赏时间,所获取的感受是有千差万别的。因此,也可以这样认为,要深入发掘园林之美,就要有一种独到的眼光。这独到的眼光,便是每个人自己心中的漏窗。是不是你也留意了这样的光影,是不是你也留意了这样的构图,是不是你也留意了这样的视觉,是不是你也留意了这样的景深?园林,原本是一种精细的艺术,欣赏园林,也原本就是去发现精微。
(摄影家 陈健行)
    “苏州园林要拍好它,要注意观察它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除了季节的变化之外,一年、一天当中光线的变化,我举个例子:苏州杨柳树吐芽最好的时间,一般的大都在三月八号左右。二月底杨柳刚刚开始吐芽,但芽长得最好的时候,在三月八号到三月十二号之间。像苏州园林里的荷叶,荷叶点点在水面上,效果最好的时候,是在五月四号到五月十号,这一星期当中,那个初夏的味道就非常好。我拍怡园那个漏窗,投影投在复廊上面,每年要等到十一月二十号到十一月二十六号。最好是十一月二十五号,上午九点四十分,拍到九点四十五分,只有五分钟的时间可以拍。”

    当然,苏州园林中,那些美妙的光影,并不是人人都能遇到的。即使遇到它的人,若要品味出其中的冲和恬淡,也还需要特定的心情。没有心情,便无所谓欣赏,而这种心情,恰与浮躁相对立。
    苏州园林的建造,最初只是为了少数人的实用与观赏,今日却成了供人观瞻的骨董。游人一多,便显嘈杂,园林也就不幽静。毋容讳言,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苏州园林之美,失去了很多知音。世界上的事物往往是这样,相识固然不难,理解未必容易。
苏州园林,在古代是宅第园林,即文人雅士们的住宅花园。除了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之外,它的宅与园的有机结合,巧妙的创造了优美的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的理想境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愉悦的艺术美感与自然情趣,恰就是这种和谐在生活当中的体现。园林里,几株高树体现它,它便在林梢;围墙内,数张莲叶体现它,它便在荷塘。但是只要有林梢,便能够看到明月别枝;只要有荷塘,便可以引来蛙声一片。园林的和谐,曾包容野趣,呼应周边,本就是一种美妙的氛围。

(著名作家 陆文夫)
    “我小时候一到苏州,(那时)是十五六岁。我们家有亲眷在苏州,这以后就跟苏州园林搭上关系了。那时候,因为亲戚认识耦园的主人,因为这样的亲戚关系呢,我就住在耦园里。我住在那里,那一年是来养病的,后来就整天看书。那个园子当年给我的印象简直好极了,好像一个幻想的世界。特别是到了晚上,晚上园子里没有人,园子白天也没有人。园子里有个池塘,耦园的荷花池是很有名的。池塘里面都是青蛙。池塘里还有大鲤鱼,鲤鱼很大。耦园隔一道墙,过去就是护城河。那个时候城墙还在,外面也有青蛙。这个青蛙叫起来很来劲,这里青蛙一叫,外面青蛙也吼上来了。就像打雷一样,你什么东西都听不见。但是有时候青蛙突然就停下来了,真奇怪,青蛙停,所有青蛙全部停掉。这个时候听见鲤鱼在河里边,唼喋地在那里吸空气,在荷叶下面听见这种声音。一会儿蛙鼓又起来了,什么声音都听不见。从那个时候开始,苏州园林的艺术,就暗暗地影响了自己。网师园我也住过,网师园晚上很漂亮。有好多人不知道,晚上的苏州园林,有时候比白天还漂亮。那时候我家里住宿条件很不好,写东西家里很热又吵。那时候我跟园林管理处的人熟悉,他说算了,你住到网师园里去吧。网师园有个小姐楼,空在那儿,有桌子什么的。那个时候游人很少,我就住上去了,就整天在那儿写东西。晚上网师园里只有我一个,大概住了一个多月快两个月。我坐在池塘边的石头上,把小姐楼的灯开了,灯开了小姐楼上的灯光,就反映到池塘里面了,房子的倒影就倒在池塘里了。苏州这个城市很奇怪的,它是关起门来的一个城市。在外面看破破烂烂,这个门一推就漂亮极了,里面是一个大花园。”


    作为文人山水之园的苏州园林,其创作者最终的用心,是强调一种诗意。这一点与中国传统的文人画如出一辙。文人画讲究画意,也看重题款。那些画面上的诗句,或是富有诗意的品题,使作品的内涵丰富了许多。在苏州园林中,也有大量的文人品题。这些品题,或是匾额,或是楹联,悬挂于厅堂,书刻于亭台,富有浓郁的书卷气。它不仅提高了园林的格调,而且还在意境中,具有点题的导向作用。不管是即景自撰而来,还是移花接木之作,它们大都出自名家之手。写景抒情都能富于哲理,紧扣主题却又意象纵横。实际上,它们既是园林艺术的一种构成,又是景观立意的再度升华。这些品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传导了园林主人心目中的花木精神。耦园的一幅典型的园林楹联,把这种花木精神与文人品格的融合,几乎推到了极致。“卧石听涛,满山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蕉声。”
    芭蕉,一种生长极快的草本植物,有阔长的叶子,高大的身躯,常给人以稳重与沉穆的感觉。假山旁,幽窗下,只栽数本芭蕉,这园林里便添加了许多幽幽的绿。夏天,暑日炎炎,溽热难当,芭蕉可以给人一片阴凉。冬日,江南是一阵潮湿湿的冷,而这芭蕉的身姿,便又悄悄地包裹着春天的希望。芭蕉,没有红红紫紫的花,只是绿得单纯。单纯之美,原是一种很高的格调。无怪乎许多的艺术作品,都将芭蕉当作了吟唱的主题。雨打芭蕉,当是最有意味的情境了。造园者充分考虑到了雨中的园林,所产生的观赏效果,早就筑就了“留听阁”或“听雨轩”之类。这一派潇潇烟雨,也的确使这一幅写意的画卷,充满了淋漓的气韵。细雨霏霏,蕉叶上的雨声是轻轻的响,就像人在回忆绵绵往事,那样朦胧,那样淡远。雨下得大了,珠珠点点,又唱出了明明的天籁之歌。对于十分专注得蕉窗听雨的人,那蕉叶上滑动的雨水,顺势而滴,就像是一颗颗滚落的心事。也许,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当年的那些园林主人,在将手中的一方官印换作了几枚闲章之后,也将心中的仕途风雨,换成了眼前的蕉窗之雨。芭蕉,或可就是童年时代嬉戏玩耍的见证,或可就是少年时代寒窗苦读的伴侣,或可就是淹留他乡时回忆故土的念物,或可就是归隐江南后十分亲密的知音。
    人们常常说到园林的意境,园林的意境到底是什么?本片认为,所谓园林的意境,就是在具体的、有限的园林景象之中,融入对古代风雅的体味,融入与自然交流的体验,融入对人生哲理的体察。并取得净化心灵的美感享受,产生多种多样的联翩浮想。园林意境,依赖景象而存在。这景象,背景是吴门烟水,得来靠分水裁山。而要真正品赏园林,又当是蕉窗听雨般的情致。深化园林的意境,自然就包括超尘涤虑之后的蕉窗听雨。
上一篇: 《苏园六记》之五 岁月章回
下一篇: 《苏园六记》之三 深院幽庭
版权所有: @ 2009 南京金陵旅游培训中心 , 未经允许本站内容不得复制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电话:025-85489500 地址:南京市板仓街9号世界之窗文化产业园2楼 版权声明 苏ICP备20023535号-1 南京网站建设
本站信息部分转载于互联网 如若涉及侵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我们会对该信息及时处理 避免侵犯您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