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昆曲是雅得不能再雅的阳春白雪,而昆曲的发祥地,也正在苏州的昆山。由于诸多的因素,这“旧时王谢堂前燕”,虽然最终没有“飞入寻常百姓家”,但由昆山腔而衍化为一种影响深远的戏曲程式,并产生过一批象《牡丹亭》这样的不朽名著,这不能不说是苏州的贡献。“良辰美景夺何天,赏心乐事谁家原” (昆曲《牡丹亭》)。
不仅《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唱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的词句,不少的中国古典戏曲也都和园林有关。曲,曾经取材于园林,也曾吟唱于园林,与园林有一种天然的契合。 拙政园中的卅六鸳鸯馆,便是园林主人与友人们欣赏并演唱昆曲的地方。而网师园的濯缨水阁、怡园的藕香榭,也都具有演戏的功能。清代作者李渔在他的著作《闲情偶寄》中,对我国的传统戏曲和园林艺术都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园林讲究布局结构,而戏曲结构也应该象园林一样。要布置得曲折幽深,直露中要有迂回,舒展处要有起伏。李渔强调曲折之致的理论,恰道出了东方美学的特征之一。 苏州园林在平面布局上,一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分为住宅和庭园两部分。住宅比较封闭,庭园则比较开放。然而它们之间却是既独立又呼应,既区别又贯通的依存关系。与江南习见的大户宅第相近,苏州园林住宅部分的建筑大致都按轴线来排列,并依次构建了门厅、正厅、内厅及书房、花园之类。这种江南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族居方式的传统住宅风貌,在拙政园、留园和网师园中,还保留得相当完整。由于那种一进二进式得排列组合,人们一进到这种宅第,便往往产生庭院深深的感觉。而庭园建筑的布局,却与住宅部分有着极大的不同。它没有一处是追求规整与对称的,或者说,不对称、不整齐、不均衡、不规则,已成为园林创作中避免重复、力求变化、营造幽深的要领。在庭园部分,这些建筑或聚或散、或大或小,都是邻山近水、因地制宜。在整个园林建筑中,它们是艺术的精华。正因为一些建筑已经成为典型的艺术品,所以它们便成了某座园林的象征。如拙政园的远香堂,留园的明瑟楼,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与南侧的濯缨水阁,都已是自己的代表标志。在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厅堂斋馆、楼台亭榭之类,可谓样式繁多。但苏州园林的建筑,就其匾额题名来讲,除了亭、廊、楼这三者具有较明确的涵义以外,其余名称的建筑,大多没有固定的范本。以这些名称来命名,只是取一点古雅的意思。这也正是苏州园林的建筑,绝少重样的妙处。可是,若要走近它们,其道路又是曲曲折折的。它或许要经过各种式样的门户,经过不同名目的游廊,经过栽花种草的天井,经过粉壁无瑕的巷道,作一番明明暗暗、深深窄窄的体验。恰恰是有了这种体验,才能够使人最终获得豁然开朗的感觉,并从不同的方位,领略那一座座精美建筑的多重形象。 按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曲,本富有曲则全的哲学意味。但园林路线之曲,更多的是使人产生了一种幽曲之意。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原本也就是人生的况味。
(建筑大师 贝聿铭) “欧洲的园林我比较有一点认识吧,住在那边六十多年,法国、英国的园林我都见过。它们的园林大半是皇家的,规模很大的。我们这个园林是私家的园林,小,精,所以这两方面正相反。他们的园林,一看呢,无尽的,我们是弯弯曲曲的。所以我感觉中国的园林是,特别是这个原故,尤其在城里边、墙里边的园林,墙外一点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进去了以后,感觉好像,嗯,这个是很特别的嘛。这一点也是不同的。欧西的建筑大半是很一目了然的,开门见山的,我们中国的建筑不是这样的。” 在苏州的古典园林中,有以山为主的山景园,如环秀山庄;有以水为主的水景园,如网师园;也有山水参半的山水园,如拙政园。不管是进入那一种园林,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园林艺术的一些规律。它营造山水的手段是以小见大,而游览路线的特点便是曲径通幽。在园林创作里,曲径通幽,几乎是一种典型特征。清代学者俞樾甚至就将自己的园林命名为曲园,而自号俞曲园。曲园,不仅指在这一方狭小的园林里,池水、山径、游廊等无一不曲,而且还蕴含着深深的园林美学思想。 通幽的曲径,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景观。它不仅增加了园林的景深,丰富了园林的层次,而且还让人在多变的景色中,产生新的趣味。若说园林的特点是曲径通幽,那么,那幽隐的核心便是一个藏字。没有藏字则无所谓幽深。 拙政园分为东园、中园、西园三个部分,原来的大门是经过狭长的小巷进入的。进了大门,再至二门,又称腰门,进入腰门,迎面是一座黄石假山。犹如屏障,使全园的景观藏而不露,这是园林艺术在手法上欲杨先抑的体现。,《红楼梦》第十七回写贾府造大观园初成,贾政领着宝玉等人入内游览,并要品景题名,曹雪芹是这样描写的:“贾政遂命开门进去,只见一道翠障挡在面前,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说得就是园林景物因曲而藏的妙处。很多红学家都说,曹雪芹之所以这样描写大观园,是受了拙政园的影响。因为在康熙时期,拙政园的一部分曾被曹雪芹的家族购得。因此,拙政园给少年时代的曹雪芹留下了印象。也许是曹雪芹曾有过这样的经历,《红楼梦》中才有着许多苏州的印记。而且小说的第一回,就是从苏州的阊门写起,“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阊门之外,居住着一方乡宦甄士隐。”. 形容苏州园林的以小见大,可以借用一句佛家用语“芥子纳须弥”。须弥山是众佛所居之地,高广无限。芥子,就是菜籽。将须弥山纳入一粒菜籽之中,实在是玄妙无比。佛教自东汉由印度传入我国之后,逐渐成为国人思想信仰的一个主流。从南北朝至明清,寺院遍布全国。佛教追求空静,所以佛寺大多建在山明水秀之地。即使是繁华都市中的寺庙,为了寻求环境的幽静,也建造了一些附属于自己的园林。著名的佛教园林-苏州的西园,是戒幢律寺和西花园的总称。因园著名,人们就呼寺为园了。就园景而言,寺庙园林与一般文人园林没有多大区别。而且在历史上,它们还常常因为所属关系的改变,出现了时而庙园,时而私园的情况。苏州的狮子林,原是元代高僧天如禅师所建的花园。明清两代就几度这样转换过。后来,才变成苏州贝家的祠堂花园。贝聿铭先生回国时,曾多次访问狮子林。狮子林中堆叠的假山,为我国古典园林中著名的假山群。假山中有四条路线,时而穿洞,时而越桥,山道综错,互相缠绕,往往使初次来游的人难以辨别蹊径,极尽了曲折深邃之至。
(狮子林管理处主任 陈中) “苏州古典园林,有很多的园林起名都是文人气息很浓。拙政园呀,网师园呀,沧浪亭呀,但唯独狮子林,它这个名称完全是宗教色彩的。那为什么叫狮子林,它一个,它当时造的时候,是一个和尚叫天如禅师,他为了纪念在浙江天目山的狮子岩的一个老师叫中峰和尚。第二个呢,过去那个佛教,就是佛陀讲经所坐的地方,位置就叫做狮子座,讲经叫做狮子吼。还有一个第三层意思呢,他特别喜欢狮子的象形的石头,狮子林里边有很多象小狮子一样的石头,所以叫狮子林,狮子林。这个林字本身也是丛林的意思,也就是讲经的场所。过去禅宗文化,禅宗它也是叫寺庙叫丛林。所以我们从名字上看,从狮子林的起名看,它就本身融进了这个佛教、宗教的这个色彩。狮子林的假山占了院子的大概要五分之二左右,在这个古典园林当中,占了这么多地方。它为什么要造得这么扑朔迷离,我们觉得它主要是体现了,当时这个禅宗啊,它要体现一种宗教的思想。假山是二十一个洞,九条道,好象很复杂,但是最终还是要回到主要的道上,说是叫九九归一。”
在苏州园林的种种曲折之中,不能不说到构筑在山边水际的各式游廊。因为它们既是游园的路线,又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品,给所有来到这里的人,都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苏州园林的游廊,可分为空廊、半廊、复廊和以藤萝等植物覆盖的花廊诸种。它们穿山渡水,迂回曲折,在炎热多雨的江南,不但为烈日或雨雪中的游览提供了便利,而且在通行中助长了园林的趣味,并起到了似隔非隔的划分空间的作用。游廊在园林创作中曾被大量应用,并加以发挥。拙政园西部的波形水廊,当是苏州园林里游廊中的杰构。它的曲折与起伏,构成了一道优雅而温和的曲线。廊的艺术,水的韵致,在这里融合成一种轻柔,一种韵律,形成了园林艺术曲径通幽的范例。 迂回曲折的游廊造成了园林的幽深,但是,园林的幽深却不是完全封闭的。匠心独运的造园家们,为了使毕竟在城市中占地并不宏大的园林,具有更深的景深,便运用借景的手法,将远处的风光纳入自己的天地。从拙政园远观北寺塔,那塔就好像是为我所筑一样。水影投入游廊,塔影呼应高天,这真是一条空中视线的走廊啊。
(园林建筑高级工程师 黄玮) “苏州园林除了它的亭台楼阁,花木、假山和水的处理都是艺术品。最简单了,我举个例子,像地面。地面是很简单的,室内是方砖的地面。室外在苏州就园林化了,叫什么呢,叫花街铺地。我们的能工巧匠利用各种简单的建筑材料,或者废物、瓦片、卵石、碗片等等,他可以拼出巧妙的图案。而且这个图案拼出来以后呢,和园景融合在一起。像拙政园里边有个叫枇杷园,里边的玉壶冰、小玲珑馆,它就是形容这个环境非常清静优雅,形容一个人的品德呢,非常高尚。那它采取什么办法呢?地面上就用白的卵石和砖石呢,砌成冰裂纹的图案,到一下雨以后,这个环境冰清玉洁,非常优美。那么还有一种情况呢,它白白的墙面上,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很多的、石刻的书条石,我们说这是一个很巧妙的手法。花园和住宅分隔的时候,不能开漏窗,但是墙面很单调,那怎么办?它用补白的手法,白白的墙面补白,补什么呢?就是当时的园主人收集了很多名家的书法,请了很高明的工匠刻了石碑。就像怡园碑帖,留园碑帖,狮子林碑帖,就形成石刻的形式布置在墙面上。这样呢,就既补了墙面的空白,又增加了无穷的艺术魅力。所以这些呢又给我们后代呢,留下了不尽的财富。所以说苏州园林地面、墙面都是艺术,那更不要谈其假山、建筑的艺术,那更是吸引人了。”
明清时代的园林主人,大多曾经显赫过、富贵过,自然也失落过。他们归隐之时,也的确作过农夫梦、渔夫梦,但绝不是真的要去种豆南山、寒山独钓,而是要追求另一种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两个生活层面集中在园林里,便是优裕、优雅、优闲的园居生活。曲径通幽之游,其实也正是居的一部分。当年的园林主人,那种富贵风雅的生活,经过历史岁月,早已是“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但是它也毕竟留下了各种各样的印记。厅堂楼馆里的陈设,便是其中的一种。这些陈设,曾经是园林主人们最实际的生活用具,因此,也能够最直接地映照出那种园居生活的侧影。 苏州园林中的建筑,很少有艳丽夺目的色彩,所有房屋几乎是清一色的粉墙黛瓦,看似素淡简朴。但是在一些建筑体量高大的厅堂里,由于园林主人经济实力的雄厚,不仅构造堂皇、装修华美,而且室内陈设也十分气派。园林里现有的家具和各种物品,除了一部分是今人仿制的以外,多是经过长期的征集并恢复起来的。其中的一些本就是造园时期的制品。就是在这些来之不易,并已经流传了数百年的故物中,保留着那些当时的精神观念和古老的文化传统。王世襄先生在《锦灰堆》一书中曾这样评价说:“中国古代家具受到人们的重视决不是偶然的,就其中的精品而论,结构的简练,造型的朴质,线条的利落,雕饰的精美,木质的精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用这段话来形容苏州园林中的陈设,也当恰如其分。家具之精,陈设之美,恰就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一个缩影。一件经年的红木家具,看上去还只是古雅,还只是隽永。但是,只要你稍加触摸,就会感觉到它的光洁和舒适,感到它的份量与格调。其实,不止苏州园林,品赏任何艺术品,都是一种体味的过程。只有通过曲径通幽式的体味,才能理解它的真正价值。真正的艺术价值,一定要经过历史时光的打磨。
(园林学者 罗哲文) “中国园林就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比如说,白居易、柳宗元、倪云林、文征明、很多很多,他们不仅自己作诗、画画,而且自己还建造园林。比如,李笠翁李渔建造芥子园。这些文学家、艺术家、画家,他们自己都建造园林。所以中国园林的传统啊,是与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密切地结合。苏州园林嘛,我想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园林。” 许多人认识园林,是在一些传统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在那里,园林只是一种陪衬。多少年来,苏州的古典园林,像大家闺秀与小家碧玉的双重气质兼而有之的淑女,文文静静,养在深闺。因为她不事张扬的内向,当文学、戏曲、书法、绘画等艺术门类争排座次的时候,不知怎地,她竟然缺席了。也许,由于园林艺术的兼容性,使人们实在不好将它归到哪类。几乎是在人们蓦然回首之间,才终于在那一片灯火阑珊处,发现在传统文化的座次中,本应有古典园林这样一个品类。然而,这时的艺术座次早已经就排完了。隐逸,也许对苏州的古典园林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座次。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园林,而真正的园林艺术就是其中的一方小园,它虽然不大,但可以通达传统文化的任何一个领域。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道幽深的长廊,而真正的园林艺术,就是一方长廊里的漏窗。它虽然精小,但可以窥见传统文化百亩方塘的全貌。 在古老的姑苏漫步,人们又是也会产生这样的联想。那就是,如果将构成小巷的民居,比作一首首朴素的民谣,那么,那些曲径通幽的苏州园林便是一首首高雅的诗词。因为对照所有描写深院幽庭的古代名篇,你都会在苏州园林里找到古人描写的景物。想必当年造园的时候,园林的主人和造园家们,就像炼句一样,精心营造了这样精美的厅堂斋馆,楼榭亭台,而使之成为一首首诗词精品。宋代词人秦观写过这样一首《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这是宋词的意境,也是园林的意境。在宁静、素雅、优闲精致的深院幽庭里,人们最容易拣拾到一片片宋词的落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