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陵卫,位于中山门外紫金山之南,明孝陵陵门东南恻,因明孝陵的卫戍部队——孝陵卫驻止师得名。 “卫”是明代军队编制的名称。卫所驻地,均为要害之地。2002年,在孝陵卫小卫街段宁杭公路拓宽过程中,发现了一块被封在一民居墙中的清代石碑,孝陵卫这一南京老地名,是600多年来唯一见诸于文字的出处。 清代,孝陵卫是南京各种名酒的酿造地。甘熙《白下琐言》载:“今所沽烧酒出孝陵卫,皆米酿成,有堆花之目,其地有酒行,清晨驮载入城,岁无虚日。”孝陵卫的剪绒亦是南京的著名特产。甘熙的《白下琐言》也对此业兴起的经过做了详细记载:道光庚子静斋叔父在常州奔牛镇及浙江石门斜桥等处,雇觅织工来者,捐资备办棉纱,于孝陵卫一带设机织布,令绒机失业男妇习之,价廉工省,日用必需,此业一开,补救不小,海百世之美利也。”另一种特产呼为陵园西瓜(俗称马陵瓜),因产于马皇后陵一带而得名。此瓜个小,呈椭圆形,青皮小籽,瓤红汁甜。对于生长于三大火炉之一的南京人而言,马陵瓜无疑是消暑的佳品。清人纪晓岚有诗赞道:’种出东陵子母瓜,伊州佳种莫相夸。凉争冰雪甜如蜜,消得温暾顾渚茶。” 走进今天的孝陵卫,没了明代守卫森严的士兵,没了清时满街醉人的酒香,曾经四起的烽烟战火让他褪尽了应有的荣光。即使你来到一个最古老的小巷,拉住一个这里最长寿的白发老太太,她也只能对你摇头哀叹:“经历了那么多的战乱,还能留下什么呢?” 沿中山东路往东走,过下马坊,就渐渐进入孝陵卫。高高低低的地面上,没有郁郁葱葱的树木,只有高矮不一的房屋。路北面是紫金山,民房都浅浅地立在山脚下。 问遍路人,才觅得一个名为菜市街的地方,还里有一个仅存的木结构两层小楼。驻足木楼前,满眼苍凉破败。房顶的苇席已经破碎,窗棂也已腐朽,霉迹爬满了墙。在菜市街,沿着一条由青石铺成的小路,狭窄的巷子两边都是低矮的房屋。一个80多岁的老太太正低头坐在一个小板凳上搓洗衣服,一只小猫蹲在老太太脚边。老太太说,她在这里已经住了70多年了,“原来这里还有用小青石头和黄泥巴在这里盖起的小房子,但都拆掉了,找不到了。”这条菜市街两边的房屋门都相当矮,个子稍微高一点的只有猫着腰进去。 与狭窄的菜市街相比,罗汉巷和双拜巷的历史也相当悠久,但给人的感觉却相当凌乱,尤其是现在的双拜巷,已经被林立的小店挤占;饭店、蛋糕房、衣服店一家挨着一家,从一家门面房进去,一个老先生坐在轮椅上晒太阳。老先生说,他7岁时就随家人一起从山东逃荒来到这里,70多年了,原来一片荒凉的小山坡已经被高高低低的民房铺得满满的,而且大多是房屋出租户,在这里的人也都操着外地口音,沿街的那些小店和这些外地人做生意。 穿梭在孝陵卫的一条条小街巷内,真的很难想象曾有的威严和繁华,后人恐怕也只能在书卷中遥想他曾经刀光剑影的峥嵘岁月了。
苏公网安备 32010202011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