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资讯中心 | 招生信息 | 国导培训 | 其他培训 | 精品师资 | 网上报名 | 在线交流 | 就业指南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专区
 
资讯中心
   通知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资讯中心 >> 导游那些事
   
杭州净慈寺
各位游客朋友:你们好!

  欢迎来到净寺参观游览。
  杭州净慈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现占地面积184亩,建筑面积29600平方米。该寺创建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为吴越国王钱弘俶所建。初名“慧日永明院”,宋太宗改为“寿宁禅院”。高宗绍兴十九年(公元1149)改“净慈报恩光孝禅寺”。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御书“净慈寺”额。前后几经兴衰,至今已逾千年历史。历代住持有139位,与余杭径山万寿寺、杭州灵隐寺、宁波天童寺、阿育王寺被评定为“江南五山十刹”之五山之列。

  下面请各位跟着我逐一参观净寺的各处殿堂和重要景点。

      金刚殿——
  首先,大家请看净慈寺的山门,按照寺院传统的布局这里应该叫天王殿。一般的寺院都是以天王殿作山门的,净寺也不例外,只是里面塑的并不是四大天王,而是两大金刚护法,所以我们叫它金刚殿。 

  不知大家注意没有,净寺山门上的匾额是竖着的。其实,我们通常说的匾额是有区别的,横者为匾竖者为额。凡是山门挂竖额的寺院都与皇帝有一定关系。净寺门额上正是大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弘历南巡时为净寺所题的“敕(chi\)『告诫,嘱咐』建净慈禅寺”。

  宋朝,有著名画家绘西湖湖山四时景色,最奇者十。“南屏晚钟”就是其中之一。清康熙38年(公元1699),圣祖玄烨南巡,手书匾额“南屏晚钟”,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清高宗弘历南巡,为“西湖十景”各题诗一首勒于石亭。山门外西侧,御碑亭内树立的正是乾隆为“南屏晚钟”的题诗:“净慈掩映对南屏,断续蒲牢入夜声。却忆姑苏城外泊,寒山听得正三更。”把杭州的南屏晚钟与苏州的寒山寺钟声作了描述和联想。

     进入山门,殿堂中央前面供奉的是弥勒菩萨,后面是韦陀将军。弥勒菩萨已修到等觉位,即觉于佛等,候补佛位,所以弥勒菩萨又叫弥勒佛。经书上说,释迦牟尼佛的法灭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佛降生人间。所以我们一般又称他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现在我们看到的弥勒佛,是以一个光头大肚和尚的形象出现的?原来,这是根据唐五代奉化岳林寺弥勒化身的形象而塑造的。在唐五代以前的中国佛教史料里是看不到这种和尚形象的弥勒佛像的。

  弥勒后边的韦驮将军,原是南方增长天王的八大神将之一。中国寺院通常将他安奉在天王殿弥勒菩萨之后,面对着大雄宝殿释迦牟尼佛表示护法之意。按照古代印度人的世界观,谓于须弥山四方、七山八海之中,有四个大洲:南瞻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我们地球就属于南瞻部洲范围。东、南、西三洲人民具有善根,亦能信受佛法而修梵行,是故护法韦驮尊天菩萨发愿护持此三洲人民,我们称之为三洲感应。北俱卢洲的人民寿命千岁,从不夭寿,生活富裕,享受福乐,不信受佛法,所以韦驮尊天菩萨就没有护持此洲。

  传说佛涅磐时,有一捷疾鬼盗取佛牙一双,时韦驮急追取还,故被人称为“护法韦驮尊天菩萨”。古丛林里有个惯制,若见天王殿内韦驮将军塑像的金刚杵横担在胸,该寺即为十方道场,外来云水僧可挂单常住。如果金刚杵右手拄地,竖立身前,说明该寺是子孙寺庙,不对外接单纳众。

净寺双井——
  经山门进入庭院,大家可以看到东西两侧有两眼水井。这是南宋绍兴四年(公元1134)由住持石田法熏大和尚以禅杖叩地凿出的水井。

  据寺志记载,在法熏开凿双井之前,寺僧饮濯用水必须到湖边挑运。法熏方丈看寺僧很远去湖边挑水非常劳累辛苦,便决定在院内掘泉出水,以解急需。某日,召集僧众和工人在大殿前东西两侧,以锡杖叩地,祝愿说:“井于斯,泉于斯”。当时有很多僧人看方丈很自信的样子,还暗中嘲笑:“怎么可能就那么容易找到水脉啊。”方丈不理会众人的猜疑,马上命人在他指点的地方用工具进行开凿,倏忽,泉水从地下喷涌而出,众人惊喜之余,用砖砌以井壁,上建两座亭子以覆之。此双井所出泉水,非假道于江,非借资于湖,碧绿清澈,源而独出。不但水甘如酥,而且旱涝无增减,一年四季始终保持在一个水位。依靠这两眼神泉,从此解决了寺僧钦用和洗濯用水,并起到寺院消防作用。

  净慈寺历史上共有四口具有传奇色彩的水井。除此双井之外,于原罗汉殿之后还有一个“圆照井”。传说宋熙宁六年大旱,湖井皆涸,由住持圆照开凿,大出泉水以济众僧,井中并有金色鳗鱼浮现。创寺之初,香积厨内建有一井,泉极甘冽,内外引汲不竭,即后来济公活佛运木神井,现今尚在,等会儿大家可前去参观。

南屏晚钟——

  我们现在来到的地方,就是著名的南屏晚钟的钟楼。
  钟楼前种有两棵娑罗树。据史料记载,佛祖释伽牟尼生于无忧树下,在菩提树下悟道,娑罗树下涅槃。后世佛教徒为了纪念佛陀一生中三个伟大时期,都习惯在寺院里根据当地气候的许可有选择地种植这三种圣树。在杭州的寺院里,灵隐和净寺都有很多棵树龄很老的娑罗树。娑罗树有七叶一枝花的植物特点,很容易识别。

钟楼里面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的修行已经圆满,本来是可以成佛的,但是他曾立誓说,在释伽牟尼涅槃,弥勒佛尚未出生的着五十六亿七千万年,由他看守地狱,一日地狱不清,他一日不成佛,因此至尽为止,他还只是菩萨的阶位。喻示钟声响处,地狱息诸苦恼之义。

  净寺位于西湖南岸,背靠南屏山,傍晚时分的钟声就称之为“南屏晚钟”。

  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寺院住持夷简重建钟楼时,觉得旧钟太小了,就化缘积铜二万多斤,重铸大钟,“高悬扬声,响彻湖上”。南屏山峰岩屏障,山体多穴,每当佛寺晚钟敲响,108声深沉、浑厚的钟声在苍烟暮霭的山谷中回鸣,经过开阔的湖面,声播彼岸十里之遥。可惜在清朝末年,铜钟在战乱中消失,钟声沉寂。

  1984年10月,净慈寺在日本佛教界的资助下,重铸铜钟。绝响百年的南屏晚钟重新鸣起。新铸铜钟高三米,口径二点三米,重二万一千四百斤。钟体内外,镌铸《妙法莲华经》七卷及铭文共计六万七千字;它采用[蒲牢雕龙]作钟钮,以八瓣莲花为钟唇,每瓣铸有一处撞钟点,其中六处钟点上铸有梵文。钟体附有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的祝祷诗文。

  各位游客朋友慕名南屏晚钟而来,为了不虚此行,可以上去敲钟许愿。祝福自己和家人朋友吉祥如意,心想事成。

乾隆御碑——
  各位由钟楼去大雄宝殿,途经院中一幢御碑。这幢石碑是清乾隆帝御笔书写的净慈寺方丈咏古碑。碑文如下:
  “灵隐膻乎北,净慈芗乎南。对峙辉佛日,历劫宣华严。永明及寿宁,名已屡改瞻。录镜缅延寿。铸金传道潜。虚称贞明锡,幻求湿毗签。后庵函清幽,松竹笼花龛。静憩一屏营,笑我言仍詹。”

  这首诗借用净慈寺历代住持方丈的名字,把过去净寺的历史作一简单地概括。诗中大意是说,灵隐和净慈是闻名于西湖南北两岸的名刹,寺院虽屡经兴废易名,但仍然高僧辈出,为弘法利生继承祖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此碑解放后被毁,仅存龟座。2002年10月根据过去保存下来的拓片进行复制。碑体高2.15米,宽1.1米,厚为32厘米,选用北京房山优质石料,碑额按御制规格雕以双龙戏珠,艺术价值极高。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净慈寺的中央主殿,高十三丈,建筑面积1260平方米。重檐之上“具平等相”是弘一律师的集字。
  在这儿要给大家重点介绍的,也是净寺现有建筑中最具文学和文物价值的,就是大雄宝殿外墙四周整根石条做的柱子。它上面镌刻的楹联,都是民国26年(1937年)年重修大殿时,由方丈钦亮大和尚邀请江浙一带的著名书法家、社会及佛教界名流所撰写的,其中有王一亭、于佑任、潘天寿、太虚、马一浮、章太炎等。

  我们首先欣赏大门外两边石柱上的楹联:
  得值万亿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
  所有一切众生令入无余涅磐而灭度之。

  这是著名书法家、政治家、慈善家和虔诚的佛教徒王一亭先生集《金刚经》句而作的楹联。读诵金刚经的功德很大,诸位如果没有看过这部经书的话可以把这副楹联读念一遍,其功德亦不可思议。

  此楹联再往外两边,就是章太炎先生撰写的篆书体的对子。

  大殿内先靠前的立柱上,则是当代高僧茗山法师撰,浙江美院教授刘江老师书写的楹联:

  后周古刹,道潜开山,法眼观雷峰夕照;
  北宋名兰,延寿主席,净根闻南屏晚钟。

  这副对联,一目了然,大家既可从中了解净寺的开创年代,同时又点出了西湖双景的相得益彰。

  大殿中供奉的毗卢遮那大铜佛像,高十三米,重四十吨。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和化身,此属于法身佛。毗卢遮那是 “光明遍照”或“遍一切处”之义,藏传佛教称“大日如来”。下面千叶宝莲,每一莲瓣上又镂刻一化身佛像,称为“千佛绕毗卢”,表现了佛教所说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层层无尽的法界境象。毗卢遮那佛配以文殊、普贤两大菩萨,合称为“华严三圣”。

  这个大雄宝殿于后周显德元年首建。历史上几度兴废毁坏,南宋时曾由寺僧道济等化募重建,道济就是我们家喻户晓的济公和尚。 

  济公(1148-1209年),俗名李心远,南宋时浙江天台人。十八岁投灵隐寺礼瞎堂慧远为师。因其为罗汉再来,故现不平凡之相,为寺僧所不容,后移住净慈寺,从该寺第二十代主持得辉禅师为师。传说他言行癫狂,嗜食酒肉,见义勇为,抱打不平,诙谐幽默而有文采。民间更流传有许多他的神异故事,被编成小说、戏曲等,广为传颂。济公这一形象,家喻户晓,深受百姓喜爱。本寺现存有与济公传说有关之运木神井供游人瞻仰。

  道济于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六十岁时坐化圆寂,临终时做诗一首:“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留有语录和诗文传世,归葬于虎跑塔院。净寺原建有济公殿,因文革被毁,现临时于大雄宝殿后部塑济公像一尊,以供信众朝拜瞻仰。

客堂——
  大雄宝殿的右侧,是佛教丛林四大堂口之一的客堂。客堂是寺院接纳海众及处置僧事的地方。我们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进去稍息吃茶,并允许我有更多一点的时间向大家介绍净慈寺历史上一位重要人物。

  客堂大厅正中悬挂的是由中国美院冯远教授所绘制的净寺第一代主持永明延寿的画像。两边对联写的是:“万善同归,慧日放光照法界;一心不乱,慈云普荫净人间。”延寿大师(西元904-975年),俗姓王,浙江余杭人。二十八岁任华亭镇将,负责督纳军需(收税)。因其信仰佛教,经常用公家库银购买集市中鱼虾飞禽等物放生。事发之后被判处死罪。当夜,吴越王梦见江上有一老人引鱼虾数万,来告之说都是华亭将税务官所放生者,愿王免其死罪。王醒来派人前往探视,见王镇将被押赴市曹处斩之际,镇静自若,毫无惧色。自言:“吾为活数万生命而死,死又何憾!” 钱穆王知道王镇将擅用库银并无私贪,同时也念其实为慈心善举,便将他特赦免刑释放。并准许他投鄞县龙册寺礼令参禅师剃度为僧,法名延寿,字智觉。是年大师三十岁。 

  大师自少天资过人,出家以后,非常用功修行。在龙册寺住了一些日子后,延寿便拜辞令参禅师出外参学,往天台山德韶禅师处修学禅法。德韶是禅门法眼宗创始人文益大师的弟子,被吴越忠懿王钱弘俶尊为国师。延寿在禅学上的成就即是来自于德韶禅师的座下,也因此而得德韶禅师传法成为禅门法眼宗的第三代传人。

  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公元952)延寿前往奉化雪窦寺任住持,开展弘化事业,讲授禅学法要与净土理论,并开始著书立说,在雪窦寺完成了巨著《宗镜录》的初稿。

  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吴越忠懿王下诏邀请延寿大师往杭州,主持復兴灵隐寺的工作。灵隐创寺早于净寺六百余年,至延寿时寺宇衰落,而于大师之功,梵刹得以中兴。一年之后,延寿大师移驾净慈寺任第一代主持,净慈寺为吴越钱忠懿王所建,时称“慧日永明院”,由道潜开山。延寿继主法席为净寺第一代,从其教者有两千余人。大师为表明自己的旨趣而作偈曰:“欲识永明旨,门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风来波浪起。”忠懿王深为器重大师的德行,诏赐名号为“智觉禅师”。“永明延寿大师”的名声因此远扬四方。

  延寿大师居永明寺时,除了修行弘法之外,同时将自己的修行体验与对佛学的研究心得整理成文字。他著作的一百卷共八十万字的《宗镜录》及《万善同归集》、《神栖安养赋》、《唯心决》、《定慧相资歌》等书即是相续在永明寺写成定稿刊行流传于世的。延寿大师倡导的禅教同佛说,其引经据典,广集佛言祖语,旨在说明一切事理皆本一心,性相圆融佛法一致,各宗所行的教法最终都归“心宗”,所有佛陀所教的行法都能圆融互通。他伟大的佛学理念与现时代倡导的“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不谋而合。

  北宋开宝叁年(公元970),步入晚年的延寿大师奉诏于钱塘江边的月轮峰,督建一座高达五十余丈共九层的六和塔,以作镇潮之用,巍立于江边, 蔚为杭州一大景观。

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 十二月二十六日,年事已高的延寿大师,于天臺山,晨起之后,焚香礼佛,普告大众,趺坐而化,世寿七十有二岁。
北宋统一中国后,吴起王钱弘俶听从延寿禅师遗嘱,“上表入宋,尽献十三州之地”,纳土归宋。实现了国家统一,使吴越生灵免遭涂炭,保障吴越地区的经济繁荣、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也为南宋建都于杭州创造了条件。
永明延寿大师本是禅门法眼宗三祖,继而倡导禅净双修之说,晚间常上南屏山顶径行念佛,所撰《万善同归集》、《神栖安养赋》等都是导归极乐净土的力作。由于他对弘扬净土教义的贡献较大,而被后人奉为莲宗六祖,视为弥陀化身。传说阿弥佛的圣诞就是根据永明延寿大师的生日确定的。
  永明延寿,世代传颂,被世人赞为“超出历代诸古德之上”,“为第一大善知识”清代世宗雍正皇帝在其《御选语录序》中称延寿为“曹溪(六祖)后第一人”追加封号“圆妙正修智觉禅师”。
  客堂西边,挂着一帧宋杨万里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词。杨万里,南宋江西吉水人,南宋著名诗人,与陆游、范成大齐名。杨万里 (1127—1206)曾入朝为秘书监。秘书监是掌管图书典籍的中央机构,类似现在的国家图书馆。林子方是作者的朋友。由诗中意境可见,当时的杨万里因与寺僧交好,常寄宿于净寺,好友林子方不知何故他去。时值六月的某日清晨,诗人送好友走出山门,犹如“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描述的那样,见水边天际的莲叶与荷花迎着东方初升的太阳,泛起更加光鲜的色彩,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句。
运木古井——
  经过济公殿遗址,我们来到了运木井边。运木井又叫“神运井”,旧名“香积井”。据寺志记载,周显德初,香积厨内有井,泉水非常甘甜,永远也汲取不竭的。关于此井,在民间流传着一个与济公有关的神异故事。
  传说济公是罗汉转世,为应化人间而来。有一次,济公在净慈寺酒醉,大喊:“无明火”,寺僧莫名其妙,果然不久大火毁寺。济公在灾后题诗曰:“无名一点起逡巡,大厦千间尽作尘。非是我佛不灵感,故要楼台一度新。”重修净慈寺需要木料,道济外出募化,于富春江上游严子陵一带化得大批木材,从寺内香积井吊出。源源不断的大木一直拉到第七十根,在旁估算木料的木匠随口说了声“够了”,井里的木头就再也拉不上来了。从此,那最后一根木头就永远留在井底,后人称该井为神运井,成为净慈寺最吸引人的“古迹”。
  大家可以到井口去看看,借助蜡烛的点点微光,便可看到守候在井底的神木。
观音殿——
  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观音殿。
  观音殿是净寺保留较久的木结构古建,与大雄宝殿一样外墙四周佐以整根石条为柱。殿内供奉有两尊菩萨像,靠前是木雕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后面是一尊古老的石雕观音。
  观音菩萨又称“慈航道人”或“圆通大士”。妙法莲花经曰:“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观其音声,循声救苦,故名观音。
  观音菩萨千手千眼的传说有很多版本。有说观音菩萨在成道之前是古代苗庄王三女儿妙善公主,因矢志出家修行屡受父王加害。后来妙庄王病了,她挖 下自己的双眼,砍下自己的双手,制成药给父亲吃,使父病痊愈。妙庄王为了纪念自己的女儿,让工匠塑一个“全手全眼观音像”。但塑匠听错了,塑了一个“千手千眼观音像”,这就是“千手千眼观世音 ”的来历。
  佛教认为,众生的苦难和烦恼多种多样,众生的需求和愿望不尽相同,因此,就应有众多的无边法力和智慧去度济众生。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说,观世音菩萨在过去无量劫,听千光王静住如来讲《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时,为利益一切众生,"即发誓言,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千手千眼具足","发誓愿已,应时身千手干眼悉皆具足"。民间传说有很多观音,其实都是观世音菩萨为解救众生诸般苦难广施百般利乐而现出的种种化身。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只要虔诚地信奉千手观音,就能有求必应,心想事成。
  观音殿后面这座石观音像也有一段非常灵异的故事,净寺远近很多香客都是为了朝拜她而来。解放前杭州有一位清朝将军后代,姓许,住在有假山亭台的花园里。有一次,女主人连续三天梦见白衣观音,告诉她:“我在你家地下许多年了,你们是行善人家,希望将我从地下请出,造福世人。”于是女主人雇工来挖掘,果然见地下有许多菩萨,除石观音外还有数十尊石雕菩萨。这些菩萨后来被送往杭州严官巷的东岳庙里。
  又经数年,当时城里有一家绸厂的女主人,身患重病,医治无效,快要死了。此时来了一白衣女子说能医治,取一碗清水来,口中念念有词,命病人喝下。才一会儿功夫病人就能坐站起来了,刚想感谢白衣女子,但见她突然走了。病人忙唤她的儿子追随白衣女人看她住哪里,一直追到了东岳庙,进去看看,四下里无人,只见许多的石菩萨堆在墙边,便回去告诉他的母亲,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许多善男信女纷纷成群结队三跪一拜地赶来了。后来,许家老少都皈依佛门,把石菩萨请到净寺供大家膜拜。
  据隔壁住户和本寺僧人证实,常于朝暮之时看到白衣观音后山凌空而至,倏忽不见。大家远道而来,有什么心愿和苦难需观音大士救助,此时不要错失机会,祈求菩萨加被,定能随愿所成。
无量寿殿——
  出大殿后门,步入四十八层石台阶便到了无量殿前。无量殿供奉的主佛是阿弥陀佛,阿弥陀译成中文是无量的意思,全称无量寿或无量光。殿前的四十八层台阶,表示阿弥陀佛在成佛之前因地修行的时候曾发的四十八个大愿。每一愿都是为了成就众生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如人们最常见的念佛法门就是基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第十八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意思是阿弥陀佛在未成佛之前就发誓说:“我成佛以后,所有一切众生只要听说过我阿弥陀佛的名字,仍至用虔诚的心来念阿弥陀佛的名号,甚至只念一到十句,除了有五逆罪和诽谤正法的人,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如果不能往生,我誓不成佛。”
  由于阿弥陀佛的愿力广大,感应得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来做他左右协侍。此一佛两菩萨的组合,俗称“西方三圣”。
  殿内四周壁画,为西方极乐世界变相图,根据《阿弥陀佛经》中所描绘的西方极乐世界情景和九品往生过程。请各位朋友仔细欣赏,希望能升起对佛教净土的信仰。
舍利殿——
  按照净寺的整体规划,三圣殿后第四进中轴线上现在正在建设的是舍利殿。舍利殿建成后,对面雷峰塔地宫内出土的佛教圣物佛螺髻发舍利将长期供奉本舍利殿殿内。
  舍利是灵骨的意思,又总名尸身,佛舍利乃是佛之身骨,是依戒,定,慧之熏修所成的产物。这里佛螺髻发舍利特指释迦牟尼佛的头发。
  2001年3月,杭州在重修雷峰塔时,发现地宫内有五代吴越王钱弘俶奉藏的释伽牟尼佛螺髻发舍利。佛螺髻发舍利是释伽牟尼真身舍利的一种,螺髻系如来三十二相之一。佛顶短发向右旋转,其形如螺,故名螺髻发。此次出土的佛螺髻发舍利在雷峰塔已珍藏千年,而未曾有过移动和毁损。全体佛教信徒无不将其珍视为佛陀真身再现,期盼有机会亲身瞻养恭敬礼拜。
  雷峰塔地宫自发现秘藏千年的佛螺髻发舍利后,成为“东南佛国”佛教界人士最为关注的大事。为祈求盛世太平、国泰民安,为完成佛教众信徒的“信佛顺天”之美好心愿,为推动佛教事业的发扬光大,净慈寺舍利殿将承载着供奉佛螺髻发舍利的重大使命,顺应自然规律和民众期盼,使此佛教圣物真正昌于净寺,扬于海外。 
如净塔——
      与净寺交往较频繁的佛教界海外友人主要来自于两个地方:一是东南亚和港、澳、台地区来的“济公团”。再就是日本来朝祭拜净禅塔的佛教曹洞宗后裔。
      释如净,字长翁,俗姓俞,浙江宁波人。于明州(今奉化)雪窦寺礼智监禅师出家。宋宁宗嘉定三年(公元1210)受请住建康府清凉寺。后迁台州净土寺、杭州净慈寺、定海瑞岩寺,再住净慈寺。于宝庆元年(公元1225)住天童寺。
       日本僧人永平道元入宋求法,拜师于如净门下。学成回国后创曹洞宗,奉如净为日本曹洞宗祖师。因如净曾两度在净慈寺担任住持,故而圆寂后归葬南屏。现今在寺后仍有如净墓塔供信众及日本佛教友人前来祭扫朝拜。
万工池——
  现为放生池,位置在山门外马路对面。北宋熙宁年间,圆照宗本住持净寺,时寿宁禅院(净慈寺)已经多次营建修缮,规模不断扩大。在寺前经募化集万人开凿水池,名“万工池”,以备取水灭火之用。明朝时因盛净土,提倡行善放生,该池遂改为放生池。 
  池之对岸照壁上“夕照毓秀”四字挺拔俊美,力冠长虹。为杭州著名书法家余德明老居士所题。
永明塔院——
      净寺出口向东约二百米,有永明延寿塔院一处。始建于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由钱弘俶树亭志,宋太宗赐额,陈灌撰碑铭,后因迁流患灭。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由大壑禅师重建。
      现今塔院是民国时由太虚法师主持重建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翻修。塔院大殿廊柱上有印光、太虚、马一浮、王振等佛教大德和社会名流所撰写的楹联。殿内祖师舍利塔为七级汉白玉雕浮图。四围上下镌刻有佛典故事和净土宗经教素材。现辟为杭州居士与常住僧众念佛用功场所。 
上一篇: 上海新外滩导游词
下一篇: 南京的水八鲜
版权所有: @ 2009 南京金陵旅游培训中心 , 未经允许本站内容不得复制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电话:025-85489500 地址:南京市板仓街9号世界之窗文化产业园2楼 版权声明 苏ICP备20023535号-1 南京网站建设
本站信息部分转载于互联网 如若涉及侵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我们会对该信息及时处理 避免侵犯您的著作